陈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柏奇小说beranm.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类似这样的影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夸电影严谨,夸电影的科幻精神,找出各种电影的宣传团队自己都没顾上的细节一通狂吹, 恨不得将方淮这个头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的名字捧成古典科幻的复兴者。
当然还有从电影拍摄角度来夸这部电影的,在《太空列车》播出前, 宣传团队一直在尽可能在宣传上淡化李寒香的存在感,她在大众心中一直是温吞的文艺片编剧的形象,她作为编剧非常出名,这曾经是好事,她的电影会自带宣传效应,但在这部电影上并不是好事,在看见她实际的成果前, 观众会禁不住怀疑她导出来的科幻片会不会和她曾经写过的那些文艺片一个风格, 所以在电影播出前, 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电影的导演是李寒香。
不过现在电影效果很好, 那么这件事就当然要拿出来大渲染特渲染了,宣传李寒香的转型成功, 宣传这部电影如何在李寒香的镜头下同时保有了温暖和冷峻气息, 吹最初和最后的那个长镜头是多么完美多么令人目眩神迷。
总而言之, 《太空列车》大受好评,一时间看不到任何不满的评价, 虽然还是会有人觉得这电影的形式挺无聊的, 一部科幻片,居然全程都没见过任何一个外星球的地貌, 都是远远地只能看个大概, 全程都只有各种各样的台词, 这样一部完全由台词构成的电影, 当然会有人觉得无聊,台词写得再精妙也无济于事,就是有人对文字不敏感,看电影只是为了看画面呀。
不过,该怎么说呢,他们倒是想表达不满,但是其中一半人压根没法说出口,因为这电影的宣传点就是仅通过台词展现这些物种背后的文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高级的表现的情况下,他们也没好意思说他们欣赏不来这种高级——这不是显得他们很没品味吗?
另一半人倒是毫无障碍地说出口了,但是立刻就被正热血上头的电影粉丝喷了——你们知道这电影能拍出来有多艰难吗?!做我们能看到的这部分特效就已经很花钱很花钱了!如果真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把它们背后的星球都拍出来,谁来都遭不住这么大的投资啊,这电影能这样拍出来已经很好很好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总之,一通痛心疾首的斥责。
于是,这样少数的差评也愣是被压得看不见了,整部电影唯一称得上差评的部分,可能是秦尤的粉丝在不满这电影居然不是秦尤的独角戏——哪来的这么多配角?她们可不管这部电影本身的重点就是这些“配角”们。
而且不光只是好评而已,观众对这个宇宙建立起了感情。
通常来说,观众看电影只是看个热闹而已,电影只有短短两小时——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是两小时又十分钟,不过差别不大——观众很难对其中的角色建立起特别深厚的情感联系,在电影院那个当下的时刻肯定是有充分而浓烈的情绪的,但是再浓烈的情绪,只经过两个小时的酝酿,而没有后续的巩固,就很容易在走出影院后就消散了。
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或者其他连载形式的文艺作品的区别,电视剧或动画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让观众慢慢投入情感到角色或是这个虚构的世界上,他们投入的情感就是沉没成本,所以会更难抽身离开,而电影,要么是有续作,而且得是很多很多续作,要么是真的经典中的经典,有那个魅力让观众在看了一遍之后还想再看,而且经得起反复观看,才能让观众建立起相对强壮的情感纽带。
所以电影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消费的,观众们买的是电影本身,他们要求的是电影质量,电影一有哪里质量不到位就很容易被挑刺,而动画或电视剧就有质量不好的余地,不需要全程都保持高质量,只要角色魅力塑造出来了就行,就算中途有哪里实在力有不逮,拍得不是很好看,已经和其中部分角色建立了情感纽带的观众也不会轻易离去。
因此,动画的衍生品很好卖,比电影要好卖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动漫的受众已经被培养出了购买周边的消费习惯。
而电影能卖出周边且大卖特卖的典型例子——漫改,和迪士尼,这两个例子都是靠电影宇宙来解决电影本身不容易让观众对角色建立起过高情感联系的问题的。
各种系列模式的动作片或科幻片也是类似的逻辑,它们除了电影本身以外,通常还有大量的衍生作品。
除此以外,通常来说,一部独立的电影,很难在衍生品这一方向从观众手上赚太多。
不过这是没有人特意干涉的情况下。
但营销的存在不就是为了制造例外吗?
更何况《太空列车》实在是非常适合二创的存在——完整的世界观,详细的各物种设定,出场都不多但个性鲜明的角色们,还有大量的留白,再适合再创作不过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很适合卖衍生品的作品,而这部电影的衍生品制作权与售卖权正是秦尤当初从和HN的谈判中保留下来的东西。
.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玻璃窗上,平原城市的一大问题就是太阳总是显得很大,不过窗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