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东汉王朝的兴衰 (第2/3页)
不敢轻言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柏奇小说beranm.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统一全国。
刘秀吸取了西汉王朝的历史教训,退功臣而进文吏。在给予开国功臣优厚物质待遇的同时不给予实权。
当时开国功臣二三十人,封侯百人,仅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能参与国事。同时刘秀严防外戚后党干政,不许他们参与政事。
在防范勋贵外戚的同时,刘秀大力整顿吏治,恢复经济,完善察举制,选拔天下贤士,入朝为官,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东汉前期的繁荣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刘秀驾崩,汉明帝刘庄即位。刘庄继承了父皇的执政方针,约束宗室贵族,外戚后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
此时丝绸之路已经断绝60余年,北匈奴统治的西域诸国。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耿秉出征北匈奴,在天山大败呼衍王,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再次打通了中断半个世纪的丝绸之路。
不久汉明帝去世,北匈奴反攻与车师国围攻汉军,汉章帝刘达继位后出兵解围,两次增援班超,让他继续经营西域。
汉章帝继续了父祖的事业,后世将明章二帝在位期间合称为明章之治。尽管自光武帝开始东汉对外戚一直严防死守,但是在汉章帝时期还是出现了外戚跋扈的现象。
汉章帝性格宽厚,对小舅子窦宪颇为纵容,再加上汉章帝英年早逝,最终让窦氏一族掌握大权,再次让东汉走上了外戚专权的老路。
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仅有10岁,由养母窦太后摄政,开启了东汉太后主政与外戚专权的先河。
窦太后在汉章帝一朝就是宫斗冠军,掌权以后排挤宗室诸王,重用娘家亲戚,派兄长窦宪北征匈奴,乐羊封狼居胥,以此让窦宪官至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随着汉和帝的日益成长,窦宪也愈发嚣张跋扈,让汉和帝十分不满。公元92年,汉和帝诛杀窦宪夺回了权力,东汉国力在和帝亲政之后达到鼎盛。
西域诸国归附东汉,是东汉的影响力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
然而汉和帝27岁就驾崩了,东汉陷入了太后称制,皇帝夺权的怪圈之中。汉和帝驾崩时,河西皇后邓绥册立刚出生100天的刘龙为帝,以女君之名临朝称制。
然而刘龙还不满周岁就夭折了,邓绥又立旁支宗室刘祜为帝,即汉安帝,继续垂帘听政,邓绥先后执政16年。
当时东汉天灾人祸不断,邓绥功行节俭,关心民生,杜绝奢侈浪费,平反冤狱,并且笼络士人,为自己拉了一大波好感,也在后世留下了“邓太后盛东汉”的美名。
然而邓绥执政期间丝毫没有放松过自己的权利,汉安帝形同傀儡,在依靠娘家兄弟的同时,邓绥又将身边的宦官引为心腹,这也引发了之后的宦官专权问题。
公元121年,邓绥去世后,汉安帝立即清算邓氏家族,然而汉安帝的手腕比邓太后远远不如。新的宦官、宫人与皇后阎氏一族相勾结,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东汉国力从此走上了下坡路,皇后阎姬迫害太子刘保,史称安帝将刘保废为济阴王。
然而安帝废太子后不久就突然去世,阎姬和兄长阎显秘密册立汉安帝的堂弟刘懿为帝,但是刘懿刚登基不久就病死了。
就在阎显兄妹焦头烂额之际,宦官们再次发动政变,诛杀阎显一党,拥立废太子刘保为帝,史称汉顺帝。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东汉的国力已是大不如前,此时的汉顺帝仅有11岁,阎太后又被赶到离宫,朝政大权由宦官和乳母宋娥把控。
汉顺帝引入了外戚梁氏,来制衡宦官,摒弃了乳母宋娥,然而汉顺帝死后,梁氏又继续专权。东汉走进了死胡同里,讽刺的是当外戚和宦官都相继退场之时,东汉的统治也将会走到尽头。
汉冲帝年仅3岁就夭折,梁太后又立宗室刘志为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不满梁氏专权被毒死,梁太后继续逼宗室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出师表》中所写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就是指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此时的东汉吏治腐败,弊病四起,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一些清流的士大夫、太学生聚集在一起,针砭时弊,抨击政治,反对宦官专政,声势愈发浩大,宦官集团也不甘示弱,仗着皇帝当靠山,对政敌大肆报复,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是在汉灵帝时期,汉灵帝也是宗室出身,由外戚窦武拥立,窦武站在清流这一边掌权以后启用这些受罚的士人,计划铲除宦官集团,
没想到事情败露,宦官曹节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诛灭窦武一族,将窦太后迁到南宫,又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造成大量士人逃亡,影响极为恶劣。
作为皇帝的汉灵帝刘宏也毫无治国才能,卖官鬻爵,纵容宦官十常侍胡作非为。汉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常侍的党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困苦,同时一则不祥的谶语开始在东汉流行。当时东汉流行